大阪大学(英文名:Osaka University,日语平假名:おおさかだいがく),简称阪大(はんだい),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大阪府吹田市的日本顶尖、世界一流的著名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综合实力日本第三,在日本关西地区与京都大学一道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日本国内的最高学府之一,大阪大学在全球都享有很高声望。
大阪大学创建于1931年,最初名为大阪帝国大学,是第六所旧帝国大学。二战后,正式更名为大阪大学。大阪大学是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顶尖校和指定国立大学,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恳谈会(RU11)、八大学工学系联合会、卓越研究生院计划、领先研究生院计划,以及国际高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日英RENKEI等学术组织和项目的重要成员。
大阪大学的校友涵盖了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诞生了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克拉福德奖、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日本国际奖得主等。此外还包括13名校友获日本文化勋章,15名获日本文化功劳勋章,10名获日本学士院恩赐奖,29名获日本学士院奖等。
2015/16 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阪大位列世界第58位。化学世界第19,生物科学世界第30,牙医学世界第38,材料科学世界第44。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2019年6月19日,2020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大阪大学位列第71位。
大阪大学起源于1724年设立的汉学塾怀德堂和1838年由绪方洪庵设立的明治期间最大的千人兰学塾—适塾。作为后者的发展在1931年创设了由医学院和理学院组成的大阪帝国大学。作为日本国内的旧制帝国大学的第六所,创立不久就已“理科的阪大”而崭露头角。阪大的特色与大阪当地的影响息息相关。在旧制大学时代,因为较少的官僚味,且极富庶民特征,阪大被当地人们所称道。
到1933年,吸收了大阪帝国工业大学成为工学院,依次形成了理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的三学院体制。
二战后,阪大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是迎来了第二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改称为大阪大学,1949年的学制改革,合并了旧制的大阪高等学校、浪速高等学校和大阪药学专门学校,成为了以理、医、工、文、法经的5个学院和一般教养学院的新制大阪大学。
大阪大学的主校区占地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湖光潋滟,山色旖旎,风光秀丽,建筑大气简洁。2014年度在校生23429人,年度教研经费1518亿日元。在日本关西地区,该校是与京都大学一道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的旧帝国大学 。但与其他几所由政府直接创办,培养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帝国大学不同,它是由民间力量向政府申请创建的。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以下两个机构:一是适塾(又称洋学塾),专攻自然科学。1838年塾主绪方洪庵召集一些门生讲授医学,规模达到千人,成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大的西学塾,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就在这里求学。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最主要的思想和人才发源地,后来,适塾几经演变成为专门的医学学校,大正四年(1915)正式使用“医科大学”这一校名,1931年根据“帝国大学令”正式命名为大阪帝国大学,设立医学和理学两院。二是汉学塾(亦称怀德堂),成立于1724年,由商人出资经营,以研究人文科学为主,后成为大阪帝大的法文学院。堪称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中西两大学堂实现了汇流,三是1933年,由大阪工业学校发展起来的大阪帝国工业大学也被合并进来,成为后来的工学院、微生物病研究所、产业科学研究所等机构。
1947年,大阪帝国大学改名为大阪大学,由理、工、医、法文4学院和两研究所组成。其后,又合并了大阪药学专科学校和两所高中。此后,大阪大学励精图治,学科、专业、学校规模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法文学部一分为三:法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又增添了新的学部和研究所,一大批附属研究中心相继建立,研究生教育亦全面开展,为国立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二、三十年间,借助日本经济振兴的大潮,大阪大学的发展更快于其它几所旧帝大。截至2014年,它已成为拥有11个学院、包含15个研究科的研究生院和5个研究所的现代化综合大学。现在,大阪大学仍继续参加七所旧帝国大学组成的全国七大学综合体育大会和学士会等组织。